9月27日,金秋暖阳照耀在青龙满族自治县肖营子镇白家店小学开阔的操场上,一群黄衣黄帽、腰上系着虎皮巾的“小猴子”随着音响中的唢呐锣鼓伴奏,挥动着手中的短棒,舞得欢快。他们时而轻快跳跃、时而交叉双脚、时而舞动双手,面部的表情诙谐生动。
这些“小猴子”都是白家店小学的学生。他们表演的是青龙满族具有独特艺术表演风格的民间技艺“青龙猴打棒”。
对于白家店小学的孩子们来说,猴打棒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再熟悉不过,自2016年起,猴打棒走进白家店小学校园,已陪伴他们走过了5年多的时光。
猴打棒是青龙独有的、具有独特艺术表演风格的民间舞蹈,流传于青龙满族自治县西南部长城沿线满族聚居的乡村,三拨子、凉水河、肖营子、青龙镇等乡(镇)村尤为盛行。
猴打棒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康熙年间,满族正蓝旗“跑马圈地”于此,以猎为生。满族人民认为孙悟空降妖捉怪、除恶扬善胜过他们所信奉的萨满,还认为穿黄布衣敲花椒木棒能驱魔逐妖,因而扮成戏曲中的孙悟空模样表演猴打棒,由击棒驱兽降妖避邪的民俗活动演进而成的民间舞蹈猴打棒。
猴打棒蕴涵了丰富和深厚的民族内涵与地方文化特色,木棒打法千变万化,花样繁多,上肢不断挥臂击棒,下肢弓步、马步交替变换,呈现出一种粗犷之美,极具艺术张力,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肖营子镇是猴打棒的主要存在区域之一。学校的750名学生,来自肖营子镇周边的10个自然村,其中正月里扭秧歌时表演猴打棒的传统在薛杖子等三四个自然村已延续了很多年。
“猴打棒蕴涵了丰富和深厚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是探索研究满族人民生活情景的珍贵文化史料。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应该传承和保护。”白家店小学校长刘海顺说,2016年,猴打棒正式进入白家店小学校园。最初是以社团演出形式为主,48个孩子,由负责社团活动的教师胡广军教猴打棒。后来,学校又请来猴打棒省级非遗传承人邱广义进校园教学。
最初,一些孩子对于这种古老的文化活动并不了解,好奇地追问:“老师,啥是猴打棒?”“老师,为啥要跳这个?”他们便把猴打棒的民族文化内涵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学得更认真了。
为了让孩子们更了解猴打棒的动作步伐和文化背景,白家店小学非常用心,特意编写了初级班教材,让孩子们规范学习;在妆面打造上,老师们根据原有基础进行设计改进,先用白色戏曲油彩圈出脸谱轮廓,再把轮廓空余地方填充成红色,最后在眼皮上涂上金色闪粉,打造出火眼金睛的效果;县文广局也为学校赞助了服装。孩子们化好妆换好服装,活脱脱一个个“小金猴”,甭提多带劲了。
为了让更多孩子学习和传承这一古老民间技艺,4年前,猴打棒不再局限于社团,而是在学校三年级以上的所有学生中推广,学校还根据猴打棒的动作和要领编了一套4分钟左右的“棒棒操”,利用大课间组织孩子们活动。
学校每周二、周四都安排相关的课程。作为学校请来的校外辅导老师,55岁的猴打棒省级非遗传承人邱广义每周都要来两次校园,为孩子们做指导。“手上的棒子再低一点”“转身太快了”“步伐别乱,跟着鼓点走”……邱广义穿梭在孩子们中间,认真指导。
邱广义从小就看着大人们表演猴打棒,被这种古老的民间技艺所吸引,他投入了全部的热情。他悟性高、身体灵活性强,把金猴的表情神态模仿得惟妙惟肖。独特的天赋、出色的表现,让他得到老艺人的认可,14岁便跟着大人演出。
在邱广义看来,把这门技艺掌握好并不容易。“表演者要对音乐敏感,步伐都得踩到点儿上。棒法的规律也要掌握好 ,手脚动作要协调,表演出来才有美感。”他自己是猴打棒省级非遗传承人,他的亲弟弟是猴打棒县级非遗传承人。
平日里邱广义在家务农,除了去小学为孩子们授课,县里市里组织的一些非遗活动展演他也经常参加,还曾多次跟随猴打棒的其他传承人外出演出进行文化交流。“有一回,我们去贵州演出,待了半个月。”把满族古老的非遗文化展示给其他地区的百姓,邱广义觉得骄傲和自豪。
在表演者中,一个体型瘦高的“小猴子”很亮眼。这位表演者是白家店小学六年级学生刘长路。小长路的家和邱广义在一个村子。
长路的爷爷也会猴打棒,他是看着爷爷表演猴打棒长大的。猴打棒进校园后,长路跟随邱广义认真学习,动作步伐都有了很大提升,他还曾和同学代表学校参加了市里的非遗展演。
看着对家乡独特文化充满热爱和热情的刘长路,邱广义特别欣慰,从孩子身上,他好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如今,猴打棒在孩子们中传承发扬,他觉得是再好不过的事儿,老祖宗的好东西没有丢,在这些年轻一辈儿身上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记者 马卫庆 周磊 通讯员 陶玉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