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秦皇岛市卢龙县甘薯集中加工季节,河北中薯农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一派忙碌景象:一辆辆装满甘薯的车辆排成长龙,等待过秤交薯;甘薯集中加工生产线和自动化灌装设备高效运转,产品被源源不断生产出来。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薯集团依托科技力量,提高产品品质,走稳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力。
中薯集团工作人员正在清洗甘薯。本报记者 刘城 张伟 摄
据了解,中薯公司是一家集甘薯种苗繁育、甘薯种植、鲜薯集中加工、甘薯产品研发和生产销售、甘薯生态旅游和文化科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综合性龙头企业,打造的“十八里”系列淀粉及淀粉制品畅销全国,是京津冀及东北三省区域知名品牌。同时,中薯集团还与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研所、中国环境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围绕制约甘薯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展开技术研究与攻关。
卢龙县地貌多浅山丘陵,适宜甘薯种植,甘薯种植面积达13万亩。甘薯种植业作为卢龙县的农业主导产业,近年来受甘薯茎线虫病影响,甘薯产量明显下降。为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2020年7月,中薯集团投资600万元建立了甘薯脱毒中心,对甘薯种苗进行脱毒。甘薯脱毒种苗能够使甘薯长势强、结薯早、薯块膨大快、结薯集中。目前,中薯集团每年生产的脱毒种苗可供种植甘薯5万余亩。
“今年在甘薯脱毒苗应用上我们下了很大力度,亩产一般达到2500公斤左右,比普通薯苗增产30%以上,种植户收益大幅增加,全县的甘薯产业也迎来振兴新契机。”卢龙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会敏告诉记者,全县脱毒甘薯总产量12万吨,百姓增收2000万元以上。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薯集团科研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和付出。
此外,甘薯加工带来的粉浆水污染问题一直制约着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中薯集团通过污水处理设施对粉浆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采用环科院“肥水还田”技术循环利用,做到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实现“企业有赢利、群众有收入”的双赢目标,做到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奏响了乡村振兴“生态曲”。
据了解,中薯集团自投产以来,为当地提供了300人左右的就业岗位,树立了产业示范典型,带动周边“留守”劳动力就近就业,促农增收。中薯集团董事长刘旭介绍,集团正在实施甘薯产业园建设项目,预计到2025年甘薯产业园区将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据初步测算,将新增就业岗位300个,可带动卢龙县甘薯种植基地6万亩、6000户农民从事甘薯生产,年带动农民增收1.5亿元,通过产业园建设把甘薯研发、生产、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有效衔接,打造甘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记者 王宁)